喜迎二十大,沃特節能走進梁家河悟初心學黨史
時逢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,為重溫梁家河精神學習黨史教育,沃特節能組織部分同事前往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鎮梁家河村,實地參觀梁家河村史館、知青舊居、知青井、沼氣池等著名景點,感受梁家河精神,探尋知青文化,同一時間,公司部分同事也在會議室一起學習觀看了梁家河紀錄片。
1969年1月16日,農歷冬月二十八,梁家河迎來一群年輕人,他們是響應當時“知識青年到農村去,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”號召的插隊知青,其中一位就是當時還不到十六歲的習近平總書記,總書記在這里插隊落戶、勞動生活,一待就是七年。
不怕困苦 扎根農村
當時陜北的梁家河村籍籍無名,地處文安驛川道的一條側溝里,走五公里土路才到達隸屬延川縣的文安驛公社。歷史上,西魏曾在此設郡。明清時期,文安驛一度成為繁華的驛站和集貿市場,但此后就重返荒涼。這里自古戰亂頻繁,生態環境越來越差,貧瘠的土地難以養活貧窮的百姓。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,陜北農村是“窮”的代名詞。梁家河村,一不通公路,二不通電,更是窮得叮當響。
多年以后,總書記在美國訪問時回憶起自己少年時代的這段經歷:“那時候,我和鄉親們都住在土窯里、睡在土炕上,鄉親們生活十分貧困,經常是幾個月吃不到一塊肉。我了解鄉親們最需要什么!后來,我當了這個村子的黨支部書記,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,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,我很期盼的一件事,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,并且經常吃上肉。但是,這個心愿在當時是很難實現的。”
興旺發展 銳意進取
黨的十八大以來,總書記多次來陜西考察并發表重要講話、作出重要指示,為陜西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。總書記在延安走過的地方,如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革命老區煥發出勃勃生機。如今的梁家河村,產業日漸興旺。村里不僅發展了蘋果產業、養殖業,修建了蔬菜大棚,還成立了鄉村文化旅游公司,村民們有的到公司工作,有的開起了農家樂。依靠這些產業,村里人人有事干,家家有錢賺。
實地參觀的沃特節能同事,通過一座座建筑、一件件實物、一幅幅照片,真切體悟到總書記當年插隊農村,與梁家河百姓攜手苦干、銳意進取、努力奮斗的光輝歷程和為民情懷,并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真實故事,深入體驗總書記的七年知青歲月,學習和感悟到總書記和共產黨員的初心理想和梁家河精神。
知青生涯 初心不忘
一處土崖下的院落,矮墻內有并排的六孔窯洞,這里便是曾經知青的居住地點之一。在這處院落的門口,有一座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,旁邊的墻壁上依然可以看到曾經留下的宣傳畫。70年代初,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號召,時任村支書的總書記,帶領梁家河的干部和村民,修建了60口沼氣池。
初心,來自人民,又回饋人民;夢想,從這里發芽,又從這里出發。總書記曾說“我走的時候,我的人走了,但是我把我的心留在這里。”七年的知青生活,最難忘田間地頭一同滴灑的汗水,最難忘那碗來之不易熱氣騰騰的白米飯,最難忘寂靜深夜里一豆螢火下煤油燈的味道,還有依依惜別時眼中的不舍。
感悟之旅 圓滿完成
此次梁家河之行,內容豐富、意義深刻,是一次激發革命激情的“加油之旅”,回望梁家河村民跟隨總書記曾經經歷過的千難萬險、千頭萬緒的磨難,再到如今翻天覆地、驚天動地的光輝歷程,實地參觀和觀看梁家河紀錄片的同事紛紛表示,我們要主動進取作為,進一步學習總書記勤于學習、敢于吃苦、一心為民、勇于創新的精神,勤勉敬業干實事,積極主動看新事,開拓進取解難事,要研究本職崗位,豐富業務素養,掌握干事創業本領,勇于創新。